7月5日,国家药监局在官网发布科普文章《牙膏不是“促长牙”、“补牙洞”的神器》,明确指出牙膏不是药,不能治疗疾病,也不具有所谓宣称具有“促进幼儿长牙”“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稳固牙松动”,甚至“让牙齿再生”等功效的牙膏产品。
“补牙神器”能信吗?
目前,市场上关于“功能性牙膏”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打着“修复牙釉质”“修补牙洞”“闭合牙缝”“抑制幽门螺杆菌”等功效的“功能性牙膏”在各大电商平台屡见不鲜。并且在这些售卖“功能性牙膏”的网上店铺中,可以看到这类牙膏还标有“不用去医院”“远离牙窟窿”,只用牙膏便能“防蛀补洞,一刷就好”等宣传语。
此外,这类牙膏的“买家秀”大多盛赞其产品功效显著。在一款有800多人付款的“修复牙洞牙膏”的评论区中有500多条评论,超过百位“买家”秀出了自己使用前后的照片,并表示产品使用效果非常好。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药监局发文明确回应随着牙膏技术的创新,在普通牙膏中添加相应的功效成分,可使牙膏具有相应的功效,如:添加氟化物可以发挥一定的防龋功效等。但应注意的是,任何牙膏都无法治疗口腔疾病。
药监局科普文章指出,龋齿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龋齿发生初期,牙釉质表面开始脱矿,龋齿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牙齿发生龋损(龋洞)后是不可再生的。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但不能逆转龋齿的发展进程。而且,长期的牙龈疾病导致牙龈组织被破坏,进而引发牙齿松动,需要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诊断和治疗。所谓通过使用牙膏刷牙来“修补牙洞”、“闭合牙缝”、“稳固牙松动”,均无科学依据。
由此可见,所谓的“修复牙洞牙膏”对于龋齿的清理、修补填充根本起不到治疗作用。不仅如此,在龋坏组织没有完全清理的情况下,若用“修复牙洞牙膏”对其覆盖、填充,将病菌“闷”在牙齿中,会导致牙齿内部进一步龋坏,甚至造成牙髓炎。
国家药监局还强调,人的一生仅拥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乳牙在6岁左右陆续开始发生生理性脱落,并由恒牙替换萌出,到12岁左右乳牙全部被恒牙替换,成为恒牙列。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恒牙脱落或损伤,都无法再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用牙膏刷牙,能对乳牙萌出产生影响,更不可能使恒牙脱落后再生。因此,所谓的“促进幼儿长牙”“让牙齿再生”等功效的牙膏产品并不存在。
牙膏功能日益离谱
市场乱象亟待规整
在消费升级、颜值经济盛行的当下,国人对口腔健康护理愈发重视,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可谓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口腔护理行业市场规模近500亿元,预计到2024年整个市场的规模将高达630亿元。
口腔护理市场迎来新增长阶段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五花八门的营销概念,牙膏功能日益离谱,虚假宣传、违规宣称也十分常见。譬如,在牙膏中添加常用于化妆品的氨基酸,可抗初老;加入玻尿酸,可保护修复口腔黏膜;加入乳铁蛋白,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等。
今年年初,“抗幽”牙膏就引发了巨大争议。被媒体多次曝光后,“抗幽牙膏”以消字号和械字号注册,使用“口腔抑菌剂”“凝胶”等名称“改头换面”来躲避监管。今年1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过科普文章《牙膏不能治疗疾病》,强调牙膏不能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并且牙膏宣称“抗幽门螺旋杆菌”是缺乏科学依据。直接盖棺定论,将“抗幽”牙膏彻底“封杀”。
除了“抗幽牙膏”,市场上依旧充斥着其它五花八门的“功效牙膏”,牙膏市场为博人眼球而产生的乱象亟待整治。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提到,牙膏需参照普通化妆品的标准进行备案制管理,在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功效评价后,才可宣称具有防龋、抑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牙膏功效评价与宣称直接挂钩,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牙膏市场虚假宣传和违规宣称的不良风气。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专门针对牙膏管理的部门规章《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并将推动该规章尽快出台。该法规一旦出台实施,牙膏行业也将受到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