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号套用,复方乌发液盗用圣发黑发膏国妆特字。”
“复方乌发液委托生产企业已注销。”
“主体隐匿,复方乌发液委托方已注销,实际主体隐匿。”
“复方乌发液技术与获奖信息造假。”
“复方乌发液畅销香港大药房?实际没有销售!”
......
“复方乌发液”畅销香港大药房?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
以上营销骗局揭露,来自《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调查。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款名为“香港大药房复方乌发液”的小黑瓶产品凭借精心剪辑的剧本视频和话术,在直播平台迅速走红。该产品宣称“古方秘制”、“特添专利菌株”、“已帮助3亿+人”,营造出“神奇黑发”的效果。
但是,记者深入调查揭开这个小黑瓶背后的真相是:这些产品的营销手段往往借助虚拟人设、伪造白转黑打卡记录,以及万人测试记录、盗用特殊化妆品批号等方式。在“陈厂长草本养发”直播间,背景墙标示“老国货好品牌”、“认准陈老师”、“香港大药房”品牌承诺书,主播宣称产品“管的就是颜色问题”,并声称正在进行福利活动。
“一切都是假的!”都二十一世纪了,中国化妆品行业居然还有这么“胆肥”的企业老板,太不可思议。
PART.01
胆肥:一切都是假的!
《美妆头条》记者通过对该事件的梳理,发现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国妆特证批号套用,二是主体隐匿、委托生产企业已注销,三是香港大药房没有销售,四是技术与获奖信息造假。
1、国妆特证批号套用
就是标示批号与实际产品不同,“复方乌发液”盗用国妆特字20230396批号(实际对应圣发黑发膏)。圣发黑发膏注册人是广州市帝润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批号对应的产品是圣发黑发膏(自然黑),该款产品在包装、主原料、商标等各方面和“复方乌发液”均不同。
更神奇的是,《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花99元在吉云舟优选店购买了一单3瓶“复方乌发液”,收到的产品快递发货来自广州市。从产品包装及说明书上看,该产品只是普通的日化用品,并非化妆品或特殊化妆品,也未标注任何功效。
化妆品行业“套证”的主要形式有两大类:一是直接挪用特证(违法行为),如复方乌发液这样直接盗用其他企业国妆特字;二是一证多标(灰色地带),前两年最典型的就是防脱洗发水,有一企业特证同时有10来家企业“共享共利”。
的确,国妆特证批号套用(套证)现象,在化妆品行业特别是特殊化妆品领域确实曾长期存在,但随着监管持续强化,目前已被严格管控。
数据显示,2024年化妆品违法案件中,61.3%涉及冒用批号或虚构生产资质,但平均处罚金额仅3.2万元。违法成本显著低于收益,应该是企业铤而走险的根本所在。
2、主体隐匿、委托生产企业已注销
企查查数据显示,“复方乌发液”委托方普宁市亦帆贸易有限公司已不存在(已注销)。《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查询发现,普宁市亦帆贸易有限公司其实为广州翼帆贸易有限公司的曾用名,而广州翼帆贸易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注册,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其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于2025年1月20日将其列入经营异常,目前该公司已处于注销状态。
9月12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联系被委托生产企业石家庄康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股东、法定代表人贾哲锋。对方一听咨询“复方乌发液”便挂了电话。
如此,“复方乌发液”主体隐匿——普宁市亦帆贸易有限公司(已注销)与被委托方石家庄康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形成责任真空带。
3、香港大药房没有销售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查证:企业名称、图形商标等均“造假”。
“复方乌发液”外包装上方印制着显眼的“香港大药房”及带有“香港大药房”字体的图标,“香港大药房”5个大字下方还有“老字号有限公司”7个小字。企查查数据显示,香港大药房老字号有限公司为2024年3月新注册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去年5月27日申请注册带有“香港大药房”字样的图形商标,注册无效,初审被驳回。
“复方乌发液”宣称覆盖香港药店,消费者实地却未买到。
“复方乌发液”创始人陈老师,亦称陈厂长。在“陈厂长讲养发(专注养发)”直播间,最显眼的是“香港大药房”、“老国货好品牌”、“香港大药房品牌承诺”,产品广告宣称“畅销香港各大门面实力见证”、“上万+成功案例作用稳固不反弹”。
在“陈厂长草本养发”的直播间里,主播宣称该产品不光线上卖,线下也有门店,随即拿出一个宣传图板,上方写着“香港线下门面药房覆盖”,展示香港伯乐大药坊、龙城大药房的门面图景,下方写着“香港户外广告覆盖”,显示香港双层巴士车身上都是“复方乌发液”“香港大药房”的彩绘广告。
9月10日,香港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根据该直播间的广告,到上述香港伯乐大药坊、龙城大药房两家药店去查询,结果没找到。药房营业员告诉她,标称“香港大药房”的产品目前有争议,药店不会卖。
“复方乌发液”渠道造假的闭环设计:从香港药房覆盖到双层巴士广告,营销方通过PS门面照片、注册空壳公司(香港大药房老字号有限公司)、伪造商标(初审被驳回)等手段,构建虚实交织的销售网络。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背书模式,使消费者在多个接触点产生交叉验证错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复方乌发液”事件中的跨境监管缺失——香港大药房商标虽被驳回,仍可在内地电商平台持续使用。
4、技术与获奖信息造假
2025年香港大药房复方乌发液事件中,陈厂长团队通过12年研发重大突破实验室领奖等场景重构,配合国际黑发研究院等虚构机构背书,构建出伪科学权威形象。这种虚拟人设+伪造资质的模式,已成为功效型化妆品营销的标准配置。某MCN机构内部培训资料显示,其话术模板库包含37种专家身份包装方案,从祖传配方到专利菌株均可定制化生产。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依据引流视频内容,以“天然植萃黑发技术”“黑发配方”“第十六届黑发技术与运用”、“陈老师团队深研12年”、“复方乌发液”等关键词对上述黑发技术获奖信息进行搜索,未见有对应的官媒报道,也未见有行业协会发布的相关获奖产品信息。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搜索发现,该账号发布多个类似的引流视频,多是接受“国际黑发研究院”、“发质健康监测中心”、“环球黑发研究院”等访谈的画面,还以老年消费者用该产品涂抹数天至3个月后的对比照,来佐证该产品能短时间实现黑发,称“能保证以后几十年都不变色”。
但是,《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通过全国社会组织信息查询系统、全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及相关政府机构查询,未能查到“国际黑发研究院”“环球黑发研究院”“发质健康监测中心”的有关信息。
而在“陈厂长草本养发”发布的一个引流视频里——展示试验室场景,有陈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试验、欢呼共庆、上台领奖、发言等镜头。
《美妆头条》记者梳理发现,化妆品领域技术与获奖信息常见造假手段一般有三种:一是虚构合作与权威背书,如与部分企业宣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或伪造某某权威机构认证,实际并无真实合作;二是奖项与专利造假,通过伪造检测报告、虚标专利号或虚构行业奖项(如“日化行业技术创新奖”)误导消费者;三是成分与功效虚标,宣称含“纳米胶原蛋白”“石墨烯”等未经验证成分,或夸大功效,实际检测数据不实。
PART.02
破局之道:
构建三位一体的行业新生态
“复方乌发液”现象的背后,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骗局。其折射出行业病灶——监管滞后与伦理失范的双重危机。复方乌发液事件,是法规漏洞下的灰色生存,是流量逻辑对专业性的消解。
“复方乌发液”事件的破局之道,只有构建三位一体的行业新生态:一是技术赋能的全链条溯源,二是分级监管的精准化施策,三是价值重塑的行业共识。
1、技术赋能的全链条溯源
通过AI数字技术,可实现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存证。例如:智能批号系统,每个化妆品批号关联生产视频、质检报告等不可篡改数据;虚拟现实验制造工厂,消费者通过VR实时查看制造工厂(含OEM/0DM代工厂)生产环境;成分溯源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即可显示原料产地、检测机构等。
通过区块链存证、NFC芯片动态加密、RFID物流追踪等数字化技术,构建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溯源体系,为化妆品科学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数字化手段,实现监管机构对化妆品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追溯,是落实《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有效路径。
2、分级监管的精准化施策
根据化妆品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高风险品类(如宣称快速黑发、祛斑等),实施飞行检查+神秘抽查双轨制;中风险品类(如保湿、清洁类),推行企业信用积分管理;低风险品类(普通彩妆),简化备案流程。
如广东省药监局2025年试点红(高风险企业)、黄(中风险企业)、蓝(低风险企业)三级监管后,违法案件查处效率提升62%,成功查处了汕头、中山、广州等几个代表性大案。其成功,就是技术支撑体系——该机制配套建设了三大数字化平台:“粤妆评”AI核查系统,实现备案材料智能审查,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2%;电子追溯系统,覆盖全省45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风险预警平台,整合5年不良反应数据,建立“香精+防腐剂”等致敏组合预警模型。
另外,动态调整机制是科学监管的有效补充——结合经营业态、抽检结果、投诉举报等69项指标动态更新等级。
3、价值重塑的行业共识
“复方乌发液”事件话术营销,折射出行业深层的价值扭曲:评价体系异化、研发投入失衡、科学让位于话术。
“复方乌发液”事件的破局之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一是研发投入公示,强制披露年度研发费用占比及专利数量;二是效果验证透明化,要求第三方机构进行双盲测试并公开原始数据;三是KOL分级认证,对带货主播实施成分知识考试与产品溯源考核,对昧着良心“胡说八道”欺骗消费者的带货主播应该从严从重处罚。
总体来说,化妆品行业亟需价值重塑,以复方乌发液事件为镜,打破评价体系异化、研发投入失衡、科学让位于话术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