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获悉,前不久爱茉莉太平洋集团中国区已正式换帅,黄永慜(Mike Hwang)已卸任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总裁一职,朴泰镐(Taeho Park)接替他成为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发展与管理。
不难看出,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不少“冷落”的爱茉莉太平洋,正在加快调整步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韩妆巨头而言,在中国市场仍“步履艰难”。
01
时隔两年再换帅,朴泰镐接任
据了解,黄永慜1999年加入爱茉莉太平洋集团,2019年赴华任职,2022年2月接替高祥钦(Charles Kao),升任爱茉莉太平洋中国总裁,全面领导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各项业务发展。
在爱茉莉太平洋官方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是这么评价他的:黄永慜先生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与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加速品牌入华,推进品牌建设以及全面实现公司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成绩斐然,其中兰芝、雪花秀、悦诗风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前任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总裁 黄永慜
而新任的朴泰镐于2000年加入爱茉莉太平洋,负责推动零售业务发展、品牌管理等领域。2022年,他被任命为总部事业企划部部门长。爱茉莉太平洋集团表示,未来,期待朴泰镐继续发挥其领导才能和管理经验,引领中国事业再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新任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总裁 朴泰镐
值得注意的是,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距离上一次换帅仅仅两年。而高祥钦自2013年出任、2022年卸任, 执掌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区域团队将近10年之久。
时隔两年再换帅,预示着爱茉莉太平洋中国在新高管和战略的引领下将迎来新一轮的竞争和转变。而这背后,或许也与其近年来在中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不无关系。
02
爱茉莉太平洋“危机四伏”
爱茉莉太平洋占据了韩妆的半壁江山,是仅次于日本资生堂和花王的亚洲第三大化妆品公司。
1992年,爱茉莉太平洋正式进入中国,并先后引进了兰芝、梦妆、雪花秀、悦诗风吟、伊蒂之屋等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品牌。2014年10月,爱茉莉(上海)美丽妆园正式落成,集生产、研发、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灵活响应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2018年11月爱茉莉(上海)美丽妆园二期竣工,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30年来,中国一直是爱茉莉太平洋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了该集团发展最快也是最大的海外市场。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它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爱茉莉太平洋集团2023年销售额为216.75亿元,同比下滑,其中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滑20%;今年一季度集团销售额为47.56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中国区同比下降19.3%。
不仅如此,爱茉莉太平洋旗下曾在中国红极一时的品牌更是“层层撤退”。2021年,旗下彩妆品牌伊蒂之屋(ETUDE HOUSE)关停中国内地全部线下门店;悦诗风吟也在2022年被传因销售业绩不佳,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撤店”;2022年,旗下高端品牌赫妍也全面关闭了中国线下门店,官方微信商城也将关闭运营……
但爱茉莉太平洋也并未放弃中国市场,并开启了一系列调整策略。
例如,旗下品牌雪花秀启动“#SulwhasooRebloom”品牌革新、悦诗风吟整体形象焕新+产品功效化革新、梦妆宣布入局Clean Beauty、伊蒂之屋着手调整经营策略;去年11月,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精研自然香氛疗愈个护品牌LONGTAKE宣布和若羽臣达成合作,正式入驻中国,并全面上线旗下全系香氛个护产品业务;去年9月,雪花秀还官宣中国演员白敬亭为全球品牌代言人。
而具体收效如何,仍待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市场留给韩妆品牌调整的时间不多了。
03
中国市场成韩妆巨头的“头号难题”
在那个韩流席卷中国的时代,以爱茉莉为首,韩国化妆品企业争先恐后进入中国,然而却现在又一个接一个的败退中国。
近几年来,韩妆对华出口下滑、关店潮来临、渠道破价和清仓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023年12月31日,韩妆品牌春雨停止运营;此前,在国内知名度颇高且拥有现象级产品的菲诗小铺多个韩国化妆品品牌均大幅关闭线下门店,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如今在国内各大彩妆“榜单”中,也难觅韩妆品牌的身影。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彩妆市场市占率前20品牌中,只剩3CE一个韩妆品牌,而3CE早在2018年便被欧莱雅收购。
不仅是爱茉莉太平洋,另一大韩妆巨头LG 2023年的业绩也迎来了营业收入与利润的双降。
而这,只是韩妆败退中国的一个“缩影”。
从整体大盘来看,据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数据统计,2023年Q1,韩国对中国的基础化妆品出口额为5.1亿美元,同比减少18.6%;而彩妆在中国的出口额则减少28.6%至0.7亿美元。另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口数据,我国自韩国的化妆品进口额同比增速自2018年开始连续下滑,并且自2019年就失去了中国化妆品进口第一大国的位置。
而这,一切也都有迹可循。
2016年以来,受外部因素影响“韩流”开始逐渐降温,部分国内消费者对韩国品牌消费意愿有所降低,美妆品牌便是其中代表。在韩流“滤镜”破碎之后,韩妆品牌身上的一些弊端也备受消费者“诟病”。如“产品力不行”、“包装廉价”、“功效不好”等。
不仅如此,在国货全面崛起的今天,韩妆面临的不只是国际巨头的竞争,还有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尤其是在电商快速发展的这几年,美妆品牌的销售主阵地转到线上,韩妆品牌开始出现“水土不服”,反应速度远不及国内的新锐美妆品牌。近几年,在疫情的叠加冲击下,更是成为了压倒韩妆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下,在华遇阻的韩妆品牌们“左手”开始布局其他海外市场,“右手”仍在持续通过一系列革新策略试图翻身。而韩妆品牌在中国市场是否还有“还手之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