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表示,美容仪品牌AMIRO觅光大裁员,并有传闻称公司已经“破产”。
今日(7月5日),美妆头条第一时间联系了AMIRO觅光品牌方。针对此传闻,AMIRO觅光回应称,网传“AMIRO觅光倒闭”等为不实信息。
作为国内家用美容仪的头部品牌,AMIRO觅光自切入美容仪赛道就备受关注,高光时刻年销售额超30亿。如今,在射频美容仪正式被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后不久后,AMIRO觅光被传出负面新闻,不禁让人感叹新规靴子落地之后,美容仪品牌已经迎来了“生死大考”。
家用美容仪头部品牌
被传裁员和破产
近日,AMIRO觅光陷入舆论风波,被网友传破产和大裁员,并晒出相关截图。
根据网友提供的内容显示,公司说没钱支撑经营,裁了一半人,有2个方案选择。第一,直接休3-6个月,工资发深圳最低标准2360*0.8,到手1880元。第二,接受0.5N的赔偿,必须在下周一走人,且只有100个名额。
此外,还有其他网友表示,这个公司就是AMIRO觅光,因为经济困难已经向相关部门报备,并且破产了。
不过也有自称是AMIRO觅光内部员工进行了回应,表示公司并未破产,应该是被优化的人恶意散播的。但是从对话可以看出,裁员确有其事。
蓝鲸新闻也发布了AMIRO觅光大裁员的新闻,并表示品牌颠峰时期有员工700人左右,目前公司大概不到300人。
对此,美妆头条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破产一事为谣传,但存在裁员问题。
针对此消息,美妆头条第一时间联系了AMIRO觅光品牌方,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美妆头条记者,网传“AMIRO觅光倒闭”等为不实信息,是公司进行正常的业务调整,目前运营状况良好,各业务都在有序推进中,也会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美妆头条记者搜索发现,目前,AMIRO觅光相关官方账号正常运行,今日(7月5日),抖音旗舰店还在正常直播。
切入美容仪赛道高歌猛进
2023年营收超30亿
官网显示,AMIRO觅光母公司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016年,AMIRO觅光正式成立,入局美妆镜行业。2017年,AMIRO觅光推出高清日光镜。2021年,AMIRO觅光切入光电美容仪器赛道,推出深层射频美容仪,当年双11线上销售额破亿,全平台同比增长77%。2022年,觅光胶原炮上市黑耀石面罩上市,双11全渠道销售额超去年同期10倍,线上全渠道美容仪器品类TOP1。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自AMIRO觅光入局美容仪赛道后,市占率和业绩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开启高歌猛进之路。从2021年的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亿元,2023年AMIRO觅光更是高速增长,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也就是30亿元。
除了产品销量显著增长之外,AMIRO觅光母公司自成立以来也获得了多方资本的青睐。
企查查显示,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获得7次投融资。2017年获得500万天使轮融资。2017年,获得约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2018年,获得A轮投资,投资金额未披露。2020年,获得近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2021年,获得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2024年1月和6月,分别获得股权融资。美妆头条观察发现,投资方不乏小红书、小米集团、真格基金、顺为资本、腾讯投资等知名机构。
此外,AMIRO觅光还得到了一众明星和博主的支持,并邀请“国民女神”高圆圆成为品牌代言人,阿Sa、张雨绮、曾黎等明星也都在小红书为AMIRO觅光产品做过宣传。蝉妈妈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觅光关联的明星级、头腰尾达人数量超过900个。
新规后行业大地震
有人自救有人离场
近些年来,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大众对美容护肤产品的需求愈加进阶,美容仪成为美妆市场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
但其走红的背后却暗潮涌动,“并发症”层出不穷,安全问题、功效问题、虚假宣传等“翻车”事件频发。面对乱象丛生的美容仪赛道,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逐渐调整政策提高门槛。
2022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将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并表示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自从今年4月新规靴子落地之后,射频美容仪赛道趋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品牌迎来了“生死大考”。
实际上,不只是AMIRO觅光陷入负面传闻,今年开年不久,不少网友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吐槽,家用美容仪品牌初普天猫旗舰店“消失”,疑似“跑路”。不过随后,品牌方进行辟谣,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消费者,更换了中国区总代理商,所以原代理商运营的线上各渠道店铺已逐步关闭。
但是其它品牌就没有初普这么好的运气了。
欧莱雅集团旗下美容仪品牌科莱丽(Clarisonic)曾在官网及社交平台账号宣布,品牌将于2020年9月30日正式关停。去年4月份,彭博社报道,宝洁公司将关闭旗下AI美容仪品牌OPTE,该品牌已于1月份起不再接受新订单或续购订单。
虽然有些品牌因为多种原因遗憾离场,但是也有不少品牌开启自救模式,积极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虽然有部分美容仪品牌已有临床试验备案信息,但是美妆头条搜索国家药监局官网发现,目前为止仍未有品牌成功拿到“通行证”。
而就在新规正式实施仅剩4天时间,中检院发布了《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分类界定解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射频类产品都属于医疗器械。而不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射频类产品,则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例如,预期用途不涉及30号公告规定的情形,而是仅用于“精华的皮肤无创促渗(不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促渗)、促进精华吸收、皮肤表面清洁、温热按摩、物理按摩、肌肤放松、去除角质”或类似用途的射频类产品,则不符合医疗器械定义,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有行业人士向美妆头条表示,相关部门此举并没有把射频美容仪“一棍子打死”,这意味着没有拿到“通行证”的品牌方,可以售卖和传播促渗美容仪等类似用途的射频类产品。
实际上,早在射频技术被“禁止”后,市面上也出现了其它体验门槛低、用时短无风险的非侵入性的抗衰科技护肤方式,比如超声类、微电流类等非射频类产品。
当悬在美容仪赛道头顶的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之时,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幸免于难。就像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对于美容仪品牌而言,混战之后找到下一个突围点,或许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