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成生物是化妆品产业的热点话题,并且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成为了资本市场新的投资趋势。
据美妆头条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外共发生48起融资事件,其中国内合成生物类的融资事件共7起,依旧是上半年原料端最受青睐的赛道之一。
原料端融资“主力军”
较去年“掘金”节奏放缓
据统计,上半年原料端企业的融资共有10起,其中合成生物相关的融资共有7起,分别是途深智合、福莱明生物、百葵锐(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君合盟生物制药(杭州)有限公司、湘雅生物医药(湖州)有限公司、南京益唯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微远生物,约占原料端融资事件总数的三分之二。
另外3起融资分别是主攻神经酰胺原料的迪克曼生物、化妆品原料商观辰生物以及做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伯酷生物。
上半年单单是合成生物相关的融资,金额便预估超3亿元,依旧是较为火热的赛道。其中,君合盟生物制药(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合盟”)和湘雅生物医药(湖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雅生物”)分别均完成了近亿元融资,备受资本青睐。
而湘雅生物医药(湖州)有限公司今年已获得两轮投资。4月,湘雅生物和美莱集团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美莱集团正式宣布投资湘雅生物,并与湘雅生物旗下花漱产品管线结成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同时标志着美莱集团正式入局重组胶原蛋白生物赛道。5月,湘雅生物顺利完成A轮融资,海南安瑞壹号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海南安瑞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湖州锦坤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科创投集团下属子公司)投资机构共计入资近1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湘雅生物由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领衔,联合中科院、澳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所专家共同组建而成,以合成生物学以及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着重于重组胶原蛋白在内的各类再生材料,聚焦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创面修复、疤痕预防、植入填充)和严肃医学领域(人工皮肤、培养软骨、心血管支架)的II/III类医疗器械及细胞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整体来看,虽然原料端依旧较为火热,但热度相比于去年上半年近14起合成生物类投资有所下降,“掘金”节奏放缓趋于理性。
重组胶原蛋白是合成生物主攻方向
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合成生物学领域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成为了近年来的投资热点。重组胶原蛋白是合成生物在化妆品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福莱明生物、湘雅生物、君合盟、百葵锐以及途深智合等5家企业,所获融资均主要用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开发和生产,或为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的热度可见一斑。
据了解,重组胶原蛋白通常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胶原蛋白,它经过优化或引入特殊功能的氨基酸序列,以模仿人体胶原蛋白的特性。
当前,全球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数据,到2027年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83亿元。此外,重组胶原蛋白在功能性护肤品、医用敷料、生物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
而合成生物学中的基因工程技术便是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的核心。此外,在合成生物学的指导下,利用发酵技术培养工程细胞,使其大量生产重组胶原蛋白。随后,通过一系列的纯化步骤,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合成生物学技术为重组胶原蛋白的生产提供了高效、可控的途径,推动了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快速发展。
天工造物
契合可持续发展趋势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快速。
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学被称为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因组技术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绿色发展是合成生物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如今,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带来一系列危机,煤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着日益枯竭的风险,聚焦美妆个护、绿色化工等开发天然、绿色可持续原料的企业也成为资本投资的重点关注对象。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为破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发展困境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例如,透明质酸过去从鸡冠中提取,200公斤鸡冠(约2万只鸡)才能提取1公斤透明质酸,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异源污染、病毒感染等风险。而通过合成生物技术,不仅可以高效生产透明质酸,还能准确控制其分子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减少对能源的依赖,这些优势吸引了众多资本投资合成生物学。据《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与营养、消费个护、高性能材料、大宗化学品、生物能源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前景。而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投资活动从2021年就开始爆发,占全球项目数量和募资金额的比重已分别达到30%和27.5%。
此外,以合成生物为支撑的生物制造产业也备受关注。我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生物制造与生命科学、低空经济等一起,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然而,合成生物技术成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学平曾表示,“合成生物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成熟期,就目前来看现在合成生物学还不是成熟的生产模式。所以要对合成生物学这个热度保持一点冷静。”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也确实会存在不少难题。但可以预想到是,随着资本的“掘金”和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将大大加速合成生物学方面的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