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茉莉太平洋宣布,旗下当代美妆品牌赫妍正式进军泰国市场,加速攻占全球市场。
而早在2022年,赫妍宣布关闭在中国市场的线下门店和线上微信商城,成为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第一个从中国高端市场撤退的品牌。
业界不禁调侃,在华业绩频频遇冷的爱茉莉太平洋终于坐不住了。
壹
双管齐下
正式进军泰国市场
据了解,本月8日,赫妍在位于泰国曼谷标志性购物中心区之一齐隆的百货店“尚泰齐隆购物中心”开设了第一家专柜,并邀请全球媒体相关人士及网络红人等200多人参加了品牌发布庆典。
此外,赫妍还举行了品牌快闪店活动。让更多顾客可以亲自体验赫妍的明星产品。
爱茉莉太平洋的中国官网还介绍,赫妍品牌将积极扩张线下、线上渠道,以增加和泰国顾客的接触点。
具体来看,在线下,赫妍将开设更多的快闪店,并入驻当地知名的多品牌店铺EVEANDBOY和丝芙兰(SEPHORA)的主要销售场所。同时,在线上渠道方面,赫妍也将通过泰国领先的网购平台来赞达(Lazada)进行销售,并登陆Shopee和Tiktok Shop。
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难看出,赫妍颇有大举进攻泰国市场之意。
贰
在华失利
一边欢喜一边愁
不过,不同在泰国市场布局的高歌猛进,赫妍在华的日子却“不好过”。
2014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女主角“千颂伊”带火了HERA气垫粉底,一时间“千颂伊同款”也将HERA送上热销榜。乘着韩流的东风,2016年,HERA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凭借明星代言效应,HERA在中国市场销量大增。
不过,好景不长,疫情来袭加之韩流衰退、国潮崛起,赫妍不得已调整品牌在华的市场策略。2022年赫妍就对外宣布,已陆续关闭中国线下专柜,并将关闭线上微信商城,品牌天猫官方旗舰店保持正常运营。彼时,品牌给出的相关理由是计划主战线上业务。
一时间,赫妍在中国市场“混不下去”之声不绝于耳,品牌也成为韩妆“败走”中国市场的经典案例。
在中国市场“遇冷”两年后,没想到再次听到这个品牌的消息,是其正在大举进攻泰国市场。
从撤出中国线下市场专柜、保留线上业务,再到进军泰国,不难发现,赫妍正在加速攻占海外市场,以弥补在中国市场的失利。
叁
多家韩企在华失意
寻求全球性增长
事实上,赫妍并不是第一个从中国市场撤退的韩妆品牌。
ETUDE HOUSE伊蒂之屋、悦诗风吟、The Face Shop菲诗小铺、欧蕙(OHUI)、苏秘37°等曾在中国市场风靡一时的韩妆品牌,均在不同时间宣布在华进行战略调整,调整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撤柜、大规模关店、缩减店铺数量、结束在华运营等。
这一失意体现在企业财报上也更为直观。
以爱茉莉太平洋为例,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爱茉莉太平洋在大中华区的营收便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持续至2024年第二季度,期间已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其在2024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尤其是大中华区,销售额仅为1077亿韩元,同比大幅下滑44.3%,占比11.9%。不过,除去大中华区业务,爱茉莉太平洋在亚洲其他地区的销售额却为1146亿韩元,同比增长24.87%。
截至爱茉莉太平洋财报
另一大韩妆巨头LG健康生活在华的业绩有所波动。2023年LG生活健康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下降最多,降幅为19.6%,全年在华营收是7510亿韩元。不过,今年Q2,LG生活健康在华的销售额实现5.5%的微增。
全球代工龙头科丝美诗2024年Q2在华的业绩表现也有所下滑,期内其在中国的销售额为1476亿韩元,同比减少4.1%。
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一些韩国化妆品企业不得已将目光转投向其他地区,以谋求新的增长。
如LG健康生活在2019年收购了雅芳集团的北美业务。2023年初,首席执行官李正爱宣布,公司未来的增长重点将转向北美市场,并计划持续推出更加符合当地消费者特点的产品,以实现稳步增长。
爱茉莉太平洋也在去年11月,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战略投资,收购了新兴的全球护肤品牌COSRX,这被认为是该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据悉,该品牌业务已经扩展到北美、东南亚、欧洲和日本等约140个国家和地区,其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90%以上。
而东南亚作为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在电商市场正迸发出无穷的潜力,也成为了许多美妆品牌的出海选择。
据eMarketer数据,2023年全球零售电商市场增速排名中,东南亚以18.6%的增速排名第一。而在增速最快的十个国家中,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均位列其中。对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的发展潜力,赫妍相关人员也表示,“泰国年轻消费者群体巨大,对‘美妆流行趋势’敏感。”爱茉莉太平洋此次在泰的布局,或是瞄准了这个商机。
对于中国的化妆品企业而言,韩妆巨头在全球市场上的布局和策略,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例如,中国化妆品企业可以学习韩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通过在海外市场设立品牌旗舰店、合作零售商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国货化妆品企业在出海时,利用数字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加强与全球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而适当本土化,也有利于品牌更好适应海外市场,并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总的来看,韩妆巨头寻求全球性增长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适应,也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是否能够避免在中国市场遇到的困境,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这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灵活调整策略,以及是否能够深入理解并适应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和挑战。